湘西神秘的翁高苗寨有座蓝氏祠堂,又名蓝氏汝南堂,始建于清代后期,是蓝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。宗祠位于翁高苗寨中央,香樟古树西侧,坐北朝南,背靠界头圆,倚脉八仙山,远处层峦叠嶂。
据《蓝氏族谱》记载,蓝氏宗祠建于光绪十七年,即公元1891年,至今已有近127年历史,2010年9月,蓝氏宗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6年10月,跻身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村落。
宗祠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,其中宗祠建筑面积520平方米,宗祠为传统的徽派建筑,砖石结构,高墙青瓦,飞檐翘角,古朴庄严,飞檐上可见活灵活现的灰雕,外墙上部,白灰作底,壁绘点缀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走兽,栩栩如生,壁绘色彩,仍是鲜艳,但久远的墙壁亦留下了岁月的沧桑、斑驳的痕迹。
宗祠共有二座六间,走进祠堂大门,朴肃穆,外面的叫前座,左边为戏台,雕梁画栋,后面的叫后座,两座之间有石阶天井,祠内光线充足,空气流通,后座屋檐下则有细致的木雕,花鸟、虫鱼,纹理清晰,精美绝伦。内墙整面,亦为山水、花鸟、人物走兽的壁绘四处可见,更有诗词,但因年代久远,一些壁画已模糊不清,只有少数诗词还依稀可辨,在后座的后墙中间仍可看到“源自春秋流芳远,望出汝南世泽长”楹联,彰显着蓝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据蓝氏祖谱及有关资料传记,蓝姓源出炎帝,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,“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,是帝榆罔之子,临诞时,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,炎帝甚喜,因赐姓“蓝”,赐名昌奇,蓝昌奇成了蓝姓始祖,分封于汝南,遂以此地名为郡,汝南堂名即源于此。
据蓝氏族谱记载,因天灾战乱,古寨没落,明初洪武年间,因蓝玉公蒙冤,株连蓝氏九族,祖人享朝公二人一夫回迁,隐居宝龙江老团,后享朝公见乾龙寨此地风水佳,位置险且有香樟古树庇护,遂移居乾龙寨,为隐居之便,改乾龙寨为翁高,与许氏勤耕苦种,繁衍生息,重开翁高村寨部落新天地。
几百年后的光绪年初,享朝公十九世后裔,苗寨部落蓝加祥经商置业,富甲一方,在洪江置有镖局、钱庄,堂号跟班百人,疏财仗义,远近闻名,匡扶祖业,兴建祠堂,振兴蓝氏,是加祥公此生不渝的梦想。光绪17年(1891年)加祥公之子祥荣公,子承父愿,决意组织族人兴建蓝氏宗祠及寨子凉亭、戏楼,族人一呼百应,在秧头湾建窑烧砖做瓦,历时近30个月完工。
初建蓝氏宗祠有两个目的,一是为了纪念祖先,二是为了凝聚族情抵抗外侵。会黔交界盐茶驿道上的翁高古寨,山高林密,猛兽肆虐,因而部落苗民户户有枪,人人习武,60年代就有苗寨族人卓金公,徙手生擒百斤野猪,荣获劳模,得以进京,毛主席闻之欣喜,授意赠枪的事迹。民国时期,匪患猖獗,宗祠成为当时湘黔边界三家兵器厂之一,每天能产5支长枪。因为匪患,许多族人被迫远离苗寨,这也是近代人口外迁、人员减少的最大原因。后来从50年代至80年代宗祠又被用来作办学之用,为古寨部落教育作出了贡献。
翁高苗寨部落地处偏僻,部落贫困穷苦,看着祠堂腐朽失修,族人为修葺祠堂一筹莫展时,在县乡村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,古寨这座明清建筑“蓝氏宗祠”,得到了挽救、修缮。同时也修建了宗祠广场,新建古树凉亭、石板巷道等古建筑,保住了古寨的传统特点。宗祠好、家族兴,苗寨部落重现兴盛生机!
国家传统文化古村的认定,蓝氏古村部落的保护,苗寨乡邻深切感受到村民俗称“大贵人”的王干部 对翁高苗寨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。
就古寨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,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翁高也,劳其筋骨,苦其志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曾益其所……这段国人皆能耳熟能详的励志名,在王晓林“王干部”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。
解放至今,蓝氏宗祠已重修三次,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6年5月21日,由苗寨工匠兰大林、兰大义、王新发等人完成。有着蓝氏后人团结一心地保护着,维系家族血脉的宗祠,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,却依然能保存完整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